以色列(中)


  我們到達特拉維夫的時間是早上七點,九點左右到了飯店,經過祕書協商,櫃台居然讓我們十點入住!
  我能說什麼?
  不是以色列人太好客,就是飯店的空房太多。
  我們概略休息、盥洗,接著外出遊覽,先坐計程車到老城區,再散步走回飯店,如此一邊健身、一邊觀光。
  你看我這年紀,隨時隨地都沒忘養生保健的重大問題。
  特拉維夫的風景雖不至於美到令人「印象深刻」,但某幾個角度的某幾個畫面,也值得我拿出相機照下來(相片一)。

相片一:特拉維夫附近景色
  快回到飯店的路上,我看到一輛巴士的上方寫著「IN GOD WE TRUST」(相片二),突然提醒我這是宗教國家。

相片二:不知這輛巴士的用途是什麼?
  回到飯店,推窗往外一看,又瞧見這副美景(相片三)。

相片三:有沒有「神降奇蹟」的感覺?
  望著窗外美景,我忍不住在心中唸了句:哈利路亞!
  耶穌是以色列的守護神。
  假如天堂有「實體位置」,它應該在哪兒呢?
  不就在以色列附近的天空?
  當天晚上我們前往商展會場,參加官方舉辦的開幕式兼晚宴。說來好笑,當我到達會場,對以色列人的第一印象,是他們男人「光亮亮」的禿頭好多啊(相片四)!

相片四:來賓站在會場入口,等待進入會場
  請注意看相片四,紅圈標示的都是禿頭。一眼所見,許多男士的頭頂都剃得光光亮亮,個個都像老牌影星尤伯連納,幾乎讓我相信這是以色列最流行的男士髮形。
  難道這是猶太男人戴一頂小圓帽的原因?
  沒多久會場開放進入,來賓魚貫而入,只見場面很大(相片五),可惜自助式的菜色不太好,所幸紅酒、白酒、啤酒無限暢飲。

相片五:商展開幕式兼晚宴
  我在會場四處閒逛,遇到兩位調查局以及兩位新北市警局代表。一聊之下,調查局的官員居然是我二哥的好朋友。
  他鄉遇故知,我們當然相互敬了幾杯。
  這一晚沒吃什麼,但酒喝了不少,晚上回到飯店睡了個好覺。
  第二天在飯店早餐。菜色不少,然而我認得出來的菜色卻不多,最後索性把冷盤全掃一遍(相片六),除了煙燻鮭魚,其餘各試一小口。

相片六:除了煙燻鮭魚,其餘我全叫不出菜名。
  相片六那幾樣菜,只有煙燻鮭魚還算可口。
  吃完早餐我們趕到會場看展(此次工作是「看展」,不是「參展」),中餐又是大會提供「不太可口的自助餐」,晚上才回飯店晚餐。
  第三天因為看展的主任務結束,早上睡得比較晚,起床後直接吃中飯,地點是上網查的當地一家頗具知名度的餐廳。
  我們點了一瓶紅酒、一道沙拉、一道冷盤、四道主菜,以及餐後甜點(相片七)。

相片七:左上是沙拉,右下是冷盤,左下是餐後甜點,其餘四道是主菜──魚(中左)、牛肉(中中)、螃蟹(中右),以及墨魚汁海鮮義大利麵(右上)
  特別要說明,相片七的菜量是三人份。
  由於來之前我查過以色列人不吃螃蟹,可是地中海就在旁邊──海裡那麼多螃蟹都到哪兒去了呢?因而我推測:這裡的螃蟹一定很便宜;又因為鄰海,必定也新鮮,所以我不顧一切點了一隻螃蟹,一吃才發現:
  一、價格不便宜。
  二、螃蟹雖新鮮,但「個頭」很小,烹調方法也不對。
  若要我猜他們烹調螃蟹的方法,應該是用熱油「短暫、迅速」地加熱(外殼很燙,中心的肉卻有點生),然後灑上橄欖油與黑胡椒鹽。
  好吃嗎?
  最起碼螃蟹的鮮味全給壓了下去。
  這隻螃蟹讓我學到兩個心得:
  一、某地如果不吃什麼食材,那麼即使餐廳有賣,烹調方法必也不道地。
  二、到什麼地方旅遊就要吃當地的特色菜。
  吃完豐盛的一餐,我們又回到商展會場進行更進一步的看展與協商。
  晚餐非常榮幸,由駐以色列大使張良任先生作東,請我們一行三人在希爾頓飯店吃了非常豐盛的一餐。
  絕不是因為我「吃人嘴軟」,張大使的確是我在官場少見的「好官」。
  什麼是好官?
  官架子不大、思想先進、為人風趣、談吐有度、知識淵博、生活歷練也多采多姿。
  熟識張大使的朋友,想必都會同意我的評斷。
  次日是我們待在以色列的最後一天,排定的行程只有一個,早上九點到以色列某公司拜會,會談預計一個小時結束,之後的行程就是下午七點起飛的班機。
  算算時間,我們還可以前往一個「不遠」的旅遊景點。
  我毫不考慮選擇了耶路撒冷。
  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直線距離約五十公里,如果加上塞車考量,來回的車程大約要預留三個小時。
  為了趕時間,當天我們包了一輛計程車,全程花費大約折合台幣六千元(好貴)。
  不過,這六千元花得值得!
  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──基督教、伊斯蘭教(回教)、猶太教──的發源地。
  想必基督教與回教大家都很熟悉,此處無須多做介紹。
  至於猶太教,它是公元前兩千年在西亞地區,由遊牧民族「希伯來人」(猶太人的前身)所建立。
  而猶太教就是基督教與回教的「前身」。
  或是換個角度,如果四千多年前沒猶太教,就沒有今天的基督教與回教。
  猶太教的教義就是基督教的「舊約」(耶穌誕生之前),兩者「系出同源」,而後來的分野,是猶太教否定耶穌是救世主。
  猶太教徒心中的救世主到今天還未降世。
  也因為猶太教否定耶穌的身分,當年就是他們設計殺害耶穌。
  至於回教,他們認為耶穌只是「先知」,不是神。
  再簡單說一句,這三大宗教是「差不多」地區的人民對「誰是真神」起了衝突。
  回教認為是阿拉,基督教認為是耶穌,猶太教則認為救世主還未降世。
  由於系出同源,所以它們共有一個聖地。
  神似乎特別喜歡考驗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子民,讓他們屢經戰亂、屢經異族統治,最終成了這三個宗教信徒心中的聖地。
  談到信仰,只要是「聖」就麻煩了。
  印度的聖牛就是一例。
  耶路撒冷這個「聖地」也沒例外。
  為了爭奪聖地,自古以來這兒不知發生多少殘酷的戰爭,先後遭到各國征服達三十七次,並曾十八次被夷為平地;而又因為是聖地,沒多久又會得到重建。
  耶路撒冷的原義是「和平之城」,可是它的歷史卻一點也不和平──這兒的一景一物都讓我有這種感覺。
  例如相片八,耶路撒冷非常有名的「聖殿山」南牆,看起來像不像「斷垣殘壁」?

相片八:聖殿山的南牆
  另外,聞名全球的「哭牆」,原本是耶路撒冷舊城──古代「猶太國」第二聖殿護牆中「西牆」的一段,所以又稱「西牆」,也是該聖殿護牆目前僅存的遺址,長約五十公尺,高約十八公尺,由大石塊築成(相片九)。

相片九:這是哭牆,也像「斷垣殘壁」
  猶太教把哭牆看成「聖城」中的第一「聖地」。
  千百年以來,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聖城耶路撒冷,都會到這面石牆前低聲禱告,除了表示對古神廟的哀悼並期待能早日重建,並哭訴流亡之苦,所以被稱為「哭牆」。
  有趣的是,哭牆前方隔了一道柵欄,將祈禱的群眾分成「男、女」兩區。男士區信眾三三兩兩(相片九),女士區卻人山人海(相片十)。

相片十:在哭牆前祈禱的女信徒
  看到這巨大的差異,我好奇地問司機兼導遊:這是什麼原因?
  他手擺了一擺,不以為然地說:「你知道嘛,女人,要求太多了!什麼愛情啦、財富啦、生小孩啦、身體健康啦……。」
  這可不是我說的噢!
  站在哭牆之前,我也不例外地許了一個願,並依慣例將願望寫在紙條上,再將紙條塞入哭牆的牆縫裡(相片十一)。

相片十一:注意看牆縫,裡面塞滿了許願的紙條。我必須戴「小圓帽」,否則被視為異教徒,不准接近哭牆。
  在哭牆許完願,接著便前往舊城區參觀,由於時間有限,我們快馬加鞭,此處精選數張相片與讀友分享。

相片十二:舊城散發著古色古香的古巷和古道

相片十三:舊城最有名的聖墓教堂,這兒是耶穌最後受難、死亡、安葬,以及復活的地方,所以又稱「復活大堂」。

相片十四:耶穌從十字架上解下來就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。無數的信徒跪在大理石前撫摸、祈求、親吻。

相片十五:這幅壁畫描繪了當時的情景(耶穌躺著的石塊就是前一張相片的大理石)

相片十六: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在這兒被架起。

相片十七:埋葬耶穌的聖墓。排隊的人群很長,一次只能進去三個人。

相片十八:側面看聖墓,像一棟建於教堂內的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