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拉格的名人墓園

  七月中旬到捷克旅遊,耗時九天在全國轉了一圈,參觀過十多個景點,看了四、五十座的古堡和教堂,印象最深的是首都布拉格的「名人墓園」。
  顧名思義,名人墓園就是有名人物的墓園。
  如果擺在台灣,便是周杰倫、鄧麗君、三毛等名人之流的墓園。
  可是擺在捷克,即使是他們的國父從墳墓裡面爬出來,活生生站在我面前,也是不認識。因而走進墓園,導遊一路走來一路說來,管他張三、李四、王五、趙六……,管他成就了什麼豐功偉業,我如鴨子聽雷。
  吸引我的不是名人,而是墓園獨特的埋葬方式。
  先看相片一、二,分別是名人墓園的兩塊墓碑。

相片一

相片二

  仔細看墓碑上面刻的字,不覺得奇怪嗎?
  一塊墓碑,為什麼刻那麼多的人名?
  到底是哪一個人的墓碑?
  不是要你認出那個名人是誰,而是在那麼多的人名之中,哪一個是亡者的名字?
  經過導遊解說,這才恍然大悟,並欽佩捷克人的聰明。
  原來每一個墓地埋了不止一個人,更包含該名人的子子孫孫。每個人死後都燒成骨灰,或倒進「家族骨灰罈」,或混入泥土當成花草的肥料。
  例如相片三,墓前的石雕是名人的頭像。頭像後方有個石蓋,抬起石蓋便可灑入後人的骨灰。日久,大石棺就成了家族共有的骨灰罈。

相片三:石蓋下灑骨灰

  相片四的方式最環保,骨灰直接灑入墓碑前的泥土,做為花草肥料。

相片四:骨灰直接灑入泥土
  至於其他亡者人名的表達方式,可以刻在固定式墓碑(例如相片一、二、三);也可以如相片四,每一塊活動的石磚都是墓碑,刻滿一塊再加一塊新的石磚,幾百年之後石磚便如積木般一塊一塊疊落交錯。
  上面介紹的,只是名人墓園變化萬千中的幾個方法。然而不管怎麼變,基本原則是後人的遺體燒成骨灰,整個家族混在一起。
  相片五至九分別是名人墓園的一景。即使不在現場,單從相片也不難看出名人墓園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地方。

相片五

相片六

相片七

相片八

相片九
  的確,走在裡面,不單沒有一點陰森森的恐怖感,反而像踏入融合歷史與藝術的殿堂。
  能夠把墓園建得如此出色,難怪歐洲是人文薈萃之處!
  如此墓園,非常值得台灣效法,它至少具備以下五個優點:
  一、節約:一個家族一座墓地,大幅節省土地空間,也為子孫預謀後事,節省巨額的墓地費用支出。
  二、公平:管他王侯將相或升斗小民,死後都是一把灰,灑在面積大小差不多的墓地。
  三、不乏後人照顧:除非斷後,墓地永遠有新伙伴加入,也永遠不缺子孫祭拜。若是一人一地一墓,試問有誰認得三代以前的祖宗?又有誰會去「曾祖輩」的墓地祭拜?
  四、容易追蹤家族史:來到墓地,從墓碑便可看出族人的關係。若是有心規劃,例如相片四,每一塊石磚代表「一房」,家族史便一目了然。
  五、不寂寞: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墓園遊人如織,死者不會寂寞,墓園不會荒蕪,後人更不會遺忘。
  不覺得名人墓園是絕佳的設計?
  希望台灣某名人能登高一呼,最好某富翁能捐一大塊土地,率先成立台灣的名人墓園。已葬的名人家族可以移地他遷,新喪的名人經過某種程序便具備埋葬名人墓園的資格。如此一來,幾年以後台灣也能擁有一處足夠吸引觀光客的墓園,裡面每一座墳墓都是一件藝術品。
  至於那些不是名人的芸芸眾生,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塊公有墓地比照辦理。